根聚法門《占察善惡業報經》的另一個名義,佛說的叫根聚法門。根聚,根就是六根,加上六塵,加上六識,就是根、塵、識加根本無明積聚在一起,所以這個法門叫根聚法門。 六根: 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就是生理學上的神經官能。眼有視神經,耳有聽神經,鼻有嗅神經,舌有味神經,身有感觸神經,意有腦神經,這些都是心與物的媒介的根本,所以稱為六根。 六塵: 色、聲、香、味 、觸、法(稱六境,又稱六大賊)從六根所接觸的對象上說,稱為六塵,也就是物理學上的各類物質。眼根所見的顏色和形色,耳根所聽的聲音,鼻根所嗅的香臭,舌根所嚐的味道,身根所觸的粗細冷熱與濕滑等,意根思想的稱為「法」──那是指的極微極遠的、無從捉摸的東西,這些就被稱為六塵。六識: 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從六根接觸六塵而產生的判別力與記憶力上說,稱為六識。如果沒有六識而僅有六根與六塵,那就不是活人而是死屍,所以六識是六根的操縱者,六根是六識用來接觸六塵的工具。 比喻,六根是鏡子,六塵是被鏡子所照的影像,六識是判別鏡中所照影像的人。 十二處=六根+六根十八界(又作十八持)=六根+六根+個人信貸六識 十八界或十二處攝盡一切法:乃指在我人一身中,能依之識、所依之根與所緣之境等十八種類之法。四大、五蘊:四大具稱四大種,為宇宙間物質的基本因素,大者普遍義,種者因義。 五蘊,為構成器世間與有情世間的質料,蘊者積聚義。我人的身心,前者是四大(色蘊)的組合,後者是受、想、行、識四蘊的組合,即所謂五蘊和合的生命體。  ┌ 地——以堅為性 四大 ┼ 水——以濕為性 ├ 火——以暖為性 └ 風——以動為性  ┌ 色蘊——色為質礙義——為四大組合——物質————色 ├ 受蘊——領納——一苦樂感受——┐ 五蘊—┼ 想蘊——攝取表像——形成概念—┼——精神作用——心 ├ 行蘊——造作——意志行為———┤ └ 識蘊——了別——認識作用———┘ 識並不能辨認事物。它只是一種知覺,對於某一事物的存在的察覺。眼睛接觸一種顏色,比方說藍色的時候,眼識即行生起。但它只是察覺到有一種顏色存在,並不認信用貸款識它是藍色。在這階段,尚沒有認識。認出它是藍色的,是想蘊。“眼識”是一個哲學名詞。它所表詮的意念,與普通“看”字所表達的一樣。看的意思,並不就是認識。五蘊是生理心理作用,放下執著(對於外境由自我的認知形成概念並感受苦樂才反應行為),即得自在。五蘊身受是苦,苦集滅道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以無所得故,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。 學佛雖有八萬四千法門 ,但中心思想不變,法無定法  ,用法之妙,純乎一心。 占察善惡業報經(夢參老法師2009/2/22臺北國際會議中心)因為此經它表示的要講的是根聚法門,我們一天經常的把眼耳鼻舌身意、色聲香味觸法、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,把這六根、六塵、六識這十八界,這十八個加合一起叫根聚。根聚,就是把這一切境界相聚合到一起來說這個法門。在一般的人認為這是小乘法,講的都是有相的。根聚法門就是有相的,根、塵、識。但是這是上半部的含義,下半部就不是這樣子了,把這根聚法門分開來說,每一個根、每一個塵、每一個識,它包括了很多的義理,這個我們在經文上講起來,大家就知道了。這個深一點講,就是我們的心,含房屋二胎義是心能轉境,即同如來。這些根聚法門,每一個法門都是心,心把外邊境界相轉了,就是佛。但是我們心被根所轉、被塵所轉、被識所轉,這個十八界都是心,但是一轉了就不是心了,那就叫迷了,心被境轉,你見著山就隨山轉,見著水就隨水轉。這心不被境轉,前十年,觀山是山、觀水是水;中十年,觀山不是山、觀水不是水;後十年,觀山還是山、觀水還是水。這三個過程,前十年的時候是凡夫,一般人看見山就是山水、就是水;中十年,修道者成就了,山不是山,水也不是水了;等到大菩薩境界、到佛境界,山還是山、水還是水。這是隨緣義,隨一切眾生緣就如是說、跟著說。根聚法門就是這個含義,大家在比喻上就理解了根聚法門的含義了。由此的法,就是由有相法把它轉成了無相法,從這個有相的信解達到無相的目的,不要疑惑,一步一步的轉化。堅淨信菩薩當機眾,所請法的緣因,就是使我們末法眾生能夠假佛的神力,或者假地藏菩薩神力,用占察輪相。占察輪相完全是地藏菩薩神力,但是依著地藏菩薩所說的方法,我們就處理,我們沒有這個力量;但是我們用占察輪,我們能知道過去,也能知道未來。我房屋貸款們發生一件事情,我們一占就知道,我這是哪一部分出了問題了,哪一世、哪一部分你就能知道。那這個問題要怎麼解決,不是光知道而已。地藏王菩薩就在《占察善惡業報經》告訴我們,你要轉化,你要修道,想成,轉凡成聖。例如說轉凡成聖,我們害這個病,醫院治不好,那一擲占察輪,地藏菩薩說這是業障,或是教你拜懺,或是教你念地藏菩薩多少聲聖號,你滿了,那個業轉。因為業轉,相也就轉了。業沒轉動時候,相不會轉。但是這個得靠你有,第一個條件得有決定的信心,不要三心二意的,效果沒有。因為我們眾生心煩惱特別重,不論信什麼不能堅定,也不能產生清淨。這個當機眾就是堅淨信,不但堅淨,而且清淨,所以這個堅淨信來作這個當機眾。就在佛集會的時候,大家集會的時候,堅淨信就是發起此部經的發起人。他以這大悲心,他看見末法眾生,特別亂世,什麼也認識不清楚,就是我們糊塗、煩惱,什麼也不知道,他的大悲心給我們請求,請求說用什麼方法讓他能知道。


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



分享

Facebook
Plurk
YAHOO!
代償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tqc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